太阳系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二)过程与方法:
1、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
2、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收集和整理资料,并进行交流,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3、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的。
二、教学重点
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
三、教学难点
根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及各行星赤道直径数据表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四、教学过程
(一)认识太阳系
1、提出问题:地球在不停的围绕太阳运动,那么还有哪些天体也在不停地围绕着太阳运动呢?
2、课前同学们都进行了有关太阳系资料的收集,现在让我们来开个有关太阳系的交流会,请各组派代表进行全班交流,资料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用图片的形式展示。说说:(1)哪些天体在围绕着太阳运动?(2)这些天体有哪些特点?(3)它们之间是如何排列的?
3、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做补充。(最好是有关太阳系的科普录像资料)
4、小结:
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及围绕行星转动的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
(二)建立太阳系模型
1、谈话:我们已经对太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了能更好地认识太阳系,让我们用橡皮泥捏成球表示八大行星,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比例,试着建一个太阳系的模型。
2、讨论:怎样才能建好模型?需要哪些相关数据才能保证我们建的模型相对准确?
3、尝试根据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来建模型,思考:
(1)如何在桌面上将八大行星摆列出来?
(预设:把表中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按相同比例缩小,将“太阳”及“八大行星”在桌子上排开。)
(2)如果要对八大行星与太阳距离的数据进行处理,该如何处理?
(3)试将橡皮泥球粘在铁丝制成的支架上代表八大行星,在桌面上建立模型。
(4)建好之后有何发现?与我们平时看到的太阳系的示意图有何不同?
5、尝试依据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及八大行星的赤道直径进行建模:
(1)如果要利用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及八大行星的赤道直径这两组数据来建造模型,该怎么做?
(2)数据处理后的结果如何?我们还能在桌面上建太阳系模型吗?为什么?
(3)如果要建一个较为合理的模型,有什么好办法?
6、简单介绍一下后面几组数据:
自转周期是行星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
公转周期是指行星围绕太阳转动一周所需的时间。
太阳系
1科学概念
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2过程与方法
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首先是我的大哥哥----太阳。他腰围139万公里,每天发烧体温6000摄氏度。他的内部由核心区、辐射区、对流区组成。皮肤又分为光球、色球、日冕三层。长着雀斑(太阳黑子),每天头发蓬乱(日珥)。别看他形象不佳,可他是万物生命之源呢!我们都围着他转。
水星是我的小弟弟,个头还不到我的一半,可他却很卖力,公转一周就等于两年了。他长得十分像月亮,环形山什么的样样俱全。
木星好胖,圆圆的大肚皮能装下1300多个我呢!他行动好慢,12年运转一周。脸上还有一块大红斑呢!嘻嘻!不好,给他听到了,“喂,别揭我短处!”他有16个卫星噢,我都羡慕死了。
我的姐姐金星,好亮,人们都叫她“启明星”。别看她长得很像我,但因为她的大气中有一层又热又厚的硫酸雾云层,所以没有生命存在。今天晚上,你可别忘了瞧瞧她哟!
火星虽然比我小得多,但是我还是称他哥哥。因为古代人十分怕他,叫他“困惑星”,而且他跟我的关系好(离地球近),所以叫他哥哥也无所谓。地球人认为火星上有生命,可是我告诉你,他可十分荒芜,只有一点点干水。所以说啊,火星上有生命这值得怀疑。
土星也好胖,不过他有一条金腰带(光环),他有23个卫星,分给我一点也好嘛。别看他胖,但很轻(密度小),如果把我们八个行星放在海里,只有他能在水里游(浮起来)。
天王星是人类在太阳系发现的第一颗新行星。她公转一周要84年呢,而且还是躺着转的。她共有9条光环,很美吧!
海王星公转一周要165年,每当我路过时,都要说:“喂!快呀!”
好了,我也口干舌燥了。我们太阳系大家族很特别吧!宇宙各地的朋友,欢迎来访。